Quantcast
Channel: 竹斋听雨----写诗画画参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6

太行秋色醉老翁

$
0
0

太行秋色醉老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2013年重阳节,八十五岁高龄的李山岗老师邀我们一起去攀登炉峰山。

炉峰山是冀南邯郸磁县境内最高的山峰之一。因山形酷似一香炉而得名,炉峰山极顶海拔1088米,从山底到半山腰登山要经过28盘蜿蜒山路,山势起伏,层峦叠翠。刀斧神功飞崖陡峭。许多人都听而乍舌,望而却步。八十五岁高龄的耄耋老翁要去攀登炉峰山,我们不免几分敬佩也几分担心。

登高炉峰山是李山岗老师一直以来的心愿,他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骑自行车从彭城去涉县老区为解放军照相,由于山路险要无法骑自行车,老乡帮着把自行车拆开和照相器材一起绑到毛驴身上,赶着毛驴翻山越岭。初次领略到太行山的雄浑和壮美。后来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闲工夫到太行深山。炉峰山“炉峰朝霭”是古磁州八大景之一。登上峰顶早可观日出,晚可观日落,李老师说我在邯郸地区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离炉峰山又这么近,却没有上过炉峰山,岂不是一大遗憾?

九月初六,我们一行六人自驾小面包车从彭城向西,直奔炉峰山。

秋深气爽,天高云淡,八百里太行,磅礴而延绵,沧桑而雄浑,峭拔而竞秀,沉静而绚烂。松柏叠翠苍秀,老藤蟠龙走虺,眺望远处一片火红一片金黄一片深绿,片片连接,色彩丰富。近看路边山菊花 、牵牛花,星星点点格外眩眼。真正是满目秋色阅不尽,赏心悦目淘人醉 。

登山是一项很有意义很有乐趣的户外活动。在李老看来,登山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他把每次登山都当做一次采风。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艺术营养。更重要的是他把每次登山当成一种追求,一种实现自我价值、一种超越自我极限的追求。

2012年,4月 ,我们一行攀登海拔一千多米的天宝寨,攀爬十八盘羊肠小道,李老毫不气馁,崎岖陡直的羊肠小道布满了荆棘藤,又陡又险,盘旋而上。当李老抓着裸露的树藤攀登到山顶平台的时候,老人面向远处的群山大喊一声,那是胜利的欢呼和喜悦。老人欣喜地发现山顶石缝里生长着的扁竹,他说山上的扁竹耐寒耐旱,生命力极强,开花特别鲜艳,他用石片小心翼翼挖起一棵扁竹,高兴地放进一小塑料袋里,他要带回家,让高山上的扁竹在家里生根开花。这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生活情趣,也是一个耄耋老人的志向情怀。

这次攀登炉峰山,比起上次攀登天宝山更险更难,攀登炉峰山要攀爬两座山,历经二十八盘蜿蜒屈伸的盘山路,原来的盘山路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近年来旅游部门为开发旅游胜地,把二十八盘羊肠小道拓宽成水泥路。水泥路狭窄而坡陡。一个接一个360度急转弯,从车窗鸟瞰,蜿蜒的水泥路像一条长长飘带,自下而上重叠成无数个S形。

山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险,太行秋景越来越美,我们的情趣也越来越高。李老说咱们下车徒步上山吧,一边走一边看,更能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李老这么一说我们几个人异口同声赞成。我们下了车,李老边走边指点观赏远处层叠的山峰,山间挺拔的松柏和路边眩眼的野花,李老在一棵巨大的黄栌树下停步欣赏血红血红的树叶。

走了几步。看见一条陡直的石梯从半山腰悬挂下来,抬头望不到顶。石梯很窄,只有二尺多宽,被茂密的树木荆棘遮盖着,台阶和石缝里长满深绿的苔藓。

这是一条记载着山民们祖祖辈辈、勤劳勇敢、战天斗地革命精神的天梯,这是一条穿越历史长空,见证莽莽太行历经风雨沧桑的天梯。

李老抬头望了望陡直天梯,他毅然决定从天梯上山。画外音“李师傅你从这儿上山?”李老健定额回答“上!为啥不上?有台阶呢!怕啥?”李老把小挎包系在腰后,迈上了台阶,他知道迈上这个台阶就没有后退之路,上山难,下山更比上山难。退却从来都不是他的性格。他从青年时期涉足摄影事业,从黑白照片到数码洗印。从传统照相到摄影创作,从来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从来都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从来都是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他的摄影作品曾获国际大奖,2012年,83岁的李老获中国文联河北省文联颁发的从事摄影工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和胸章。

他身体前倾,稳住脚步,不慌不忙地一步一个台阶。步伐矫健,神态自若,他这才真正地体会到“拾阶而上”这个词的含义。

画外音“李老师,不要慌,休息一会儿再上”

李老不回答,只是低着头,看着脚下的台阶,一步一步地攀登。累了,他扭过身来,坐在石阶上休息,看看自己脚下的天梯,又看看远处的群峰。欣赏着太行山的风光。稍微休息后,又继续认真地一步一步的攀登。

画外音“李老师 ,你真行!真不简单啊!”

李老笑了笑,自嘲地说:“不如去年了”。

李老继续不声不响地一步一个台阶地上,当李老快到盘山水泥路面时,像小孩一样高声报数“–430—431-- 432 ”最后一声跳到盘山水泥路面。大声说:“一共432个台阶。432个”难怪李老一声不吭,只顾一步一个台阶地攀登,他心里在数数呢!“432个台阶”李老大声重复大声重复着“432”这个数字,象一个长跑运动员闯过终点红线,充满自豪。大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之胜利喜悦。

432个台阶,相当于二十多层高楼的楼梯。在这穿越时空历经沧桑的432个台阶上,在这记载着世代山民战天斗地辉煌业绩的432个台阶上。每一个台阶都增添了李老的足迹,每一个台阶都记录了李老挑战自己的信心和能量。

我们都为李老的精气神感到欣喜和骄傲。

当面包车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路缓缓翻过第一座山峰时,巍峨的炉峰山就呈现在我们的视野。

炉峰山的轮廓形状象一茶壶,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太上老君醉酒后,踢倒了丹炉落地就形成了一座山,炉峰山巍峨地矗立在绵延起伏,层层叠叠群山中。远处的盘山路像一条腰带把一座座山峰从半山腰连接在一起,李老手搭凉棚,远眺远山近景“这一片风景不错,拍下来”李老手臂一挥,画了一个半圆。

面包车沿着蜿蜒屈伸的水泥路,盘旋着来到炉峰山停车场。停车场的半山腰就是“华夏第一榆”。李老下了车,大步流星直奔古青榆树,据记载这棵古青榆树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粗壮的树干,两三个人合抱不住。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枝叶茂盛,充满生机。

李老亲自在古老榆树下选择以炉峰山为背景的位置,几个人围在一起合影。合了影,李老要登炉峰山顶。

从“华夏第一榆”到炉峰山顶,由东向西,从炉峰山北部山腰环绕西部山腰,经西部山腰到炉峰山的西南角攀爬两段台阶,扶摇直上到达山顶。上山胆颤心惊,下山心有余悸。考虑到山势的险要和李老的年龄。我们劝说李老。在这看看炉峰山容姿就行了,咱还是别上了

 李老执意要上,我们一商量,决定陪护李老。一个字“上!”正如毛主席诗词所说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我们给李老找来一根当地老百姓叫对节棍荆条,笔直且挺硬,正好做拐杖。

石块石板铺就的羊肠小道顺山脊向西延伸,山脊两侧是林木覆盖的沟壑。羊肠小道崎岖不平,但并不陡。两边有茂密的丛林荆棘形成自然护栏。林荫小道,李老在前,我们在后,边走边看,边走边聊。秋风习习,枝叶莎莎。几分劳累,更有分惬意。

路旁有一石刻,我们坐下来小憩,画外音:朗读石刻上的一首小诗:“抬头望炉峰,腰间走白云。天门石阶陡,宝殿换新容。置身险峰上,美似在天宫。一览众山小,望见磁州城。”李老开怀地笑了“哈哈,望见磁州城”

又走了一程,路边小亭榭旁有一尊石龟,向着炉峰山顶方向爬行,石龟已经风化了,谁知道他爬了几千年?

羊肠小道从北向南拐了个弯,抬头仰望悬崖峭壁似刀劈一样,举目向西远眺,群峰叠峦峡谷深壑尽收眼底。顺羊肠小道继续南行到了尽头,就是炉峰山的壶嘴处。

抬头仰望。石阶坐南朝北,坡度有60度倾斜,拾级而上至石阶拐弯处,是一座奶奶庙,站在奶奶庙前,鸟瞰悬崖深壑,不免胆战心惊,有恐高症者绝不敢在这里睁眼。石阶向东扶摇直上就是南天门,台阶陡而且窄。置身石阶上犹如悬吊在半空中。这是攀登炉峰山山顶最险要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地段。

我们和李老抖抖精神,准备最后的冲刺。李老在前,我们紧靠李老两边,由于坡陡我们几乎是在匍匐向上爬。我一手摸着石阶一手扶着李老,李老不让扶他,他说:“我有拐杖呢”他拄着拐杖很协调地一步一个台阶,脚步很快,好像要一步登天。当走完最后一个台阶,踏进南天门门楼时,李老大快人心长叹一声,轻松了许多。在狭窄的南天门门楼里,我们和李老欣赏着对凸起峰顶上的小庙和悬崖山缝里夹着的一块巨石,李老调整好摄像机镜头,亲自拍下这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

穿过狭窄的南天门,还需要攀爬一段“之”字形山路,,片石和块石垒起的台阶,凹凸不平,甚至有的松动不稳,李老似乎有了登上的经验,住着拐杖蹭蹭往上攀登,我们竟然赶不上他。回过头来,刚才那嵌刻在悬崖上的“石蹬连云”四个大字已经被甩在李老的脚下。也只有此时此刻才理解“石蹬连云”的意境。

  攀爬完最后一个台阶,就是海拔1088米炉峰山极顶。山顶的建筑物青砖青瓦,飞檐挑角。在炉峰山顶徜徉,小憩你会感到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天高了许多,天也蓝了许多。望不尽的山峦起伏,望不尽的丛林尽染,望不尽的沟壑峡谷和悬崖峭壁。山脚下那古老的青榆树和停车场小的几乎看不见,远处那座有着几间房子的山峰就是我们曾经观光过得的天宝寨。

只有游览太行山,才领略到太行山的雄浑壮美!只有站在太行山顶峰,才领略到太行山的恢弘气势!只有攀登过太行天路的人,才领略到太行山的俊俏和惊险!

李老很欣慰,他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又一次挑战自己,战胜自己,又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博友为他写了一首诗:

曾攀天宝寨,又上炉峰山。

崎岖天梯挂。羊肠陡峭悬。

蹑足登步稳,回首胆魄寒。

但见耄耋勇,轩昂笑开眼。

李老很高兴,但他还有点不满足,李老上山时候专门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空瓶,准备下山时捉几只蝈蝈。他酷爱养蝈蝈,酷爱听蝈蝈,象欣赏音乐一样听过国国叫。为了捉蝈蝈,他在手机里专门录制了蝈蝈的叫声,他说蝈蝈听到有叫声就聚在一起你一声我一声比赛叫。就容易当俘虏。下山的时候,我们侧耳静听,只听蝈蝈叫,不见国国影。那狡猾的蝈蝈躲藏在路边的荆棘层里怎能看得见,捉的找呢?

    没关系,下次来一定要逮只蝈蝈,李老很有信心地说。

  我们相信,李老下次还会来。不只是为逮只蝈蝈。更多的是为了欣赏这雄浑壮美俊俏险要的八百里太行。

                               ———侯立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56

Trending Articles